目前分類:關於生物能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崔玖教授接受人間衛視"人間心燈"專訪 播出時間:

3/26(二)晚上9點 中西整合醫界拓荒者 (上)崔玖
3/27(三)下午1點 中西整合醫界拓荒者 (下)崔玖

fer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覺的信息觀


◣◢文/陳國鎮


根據信息流動的推演,人體內的信息佈局,
會隨著一醒一睡而有治亂循環的規律……??
睡得好、睡眠時間又足夠的人,
看起來總是體態輕盈、容光煥發、精神愉悅!


許多生物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到夜晚,就會進入睡眠的休息狀態。在常態下,這些生物一定要睡覺,到底為什麼要睡覺?直到現在科學家還是不能理解,只知道不睡覺會影響生物的生理和心理機能,一直不睡的後果,會嚴重危及生存。 雖然大家都認為睡覺既可排除廢物、消除疲勞,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更能再行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以恢復活動的體力。但是多年以來,我總覺得這些說法有的頗為牽強,很難令人信服。
以人類的常態活動為例子,白天的活動一天約佔三分之二的時間,這段時間的人體都以較高的生理代謝機能在活動,所產生的廢物量多過排除量,來不及排除的廢物就囤積在體內。這樣的囤積量,卻要以三分之一天的睡覺時間,而且在較低的代謝機能下予以清除,達到消除疲勞的目的,這似乎不太合理!除非白天所囤積下來的廢物量,低於整天總量的三分之一,才可能在睡覺的八小時內清除完畢。所以睡覺是在排除體內的廢物,消除一天的疲勞,這樣的說法與睡覺的實際生理機轉,可能還有一段差距。何況在睡覺時,也很少看見有出大汗、快速喘氣等生理現象,因此排除廢物的說法,就以實際睡覺的身體情況來看,也很難說得通。


其次,談到睡覺是在補充營養恢復體力,這樣的說法也有些問題。我們白天要吃兩餐,有營養物質隨時補充全身各處的需求。有些人甚至超過兩餐,或者整天都在進食,照理說這種人的營養已非常充足,精神應該很好才對;可是事實並不如此,吃太多反而愛睏,整個人昏昏沉沉的更沒有精神。自古以來精研養生之道的人,都提到最符合健康的要訣──每餐吃到八分飽,這也說明營養的補充,不像是要睡覺的真實機轉。


我們都知道,無論怎麼吃都不能取代睡覺。每天疲倦的時候,還是要好好睡一覺,才會讓人覺得舒服。當一個人又餓又睏時,很多人都選擇先睡一覺,等醒來以後再吃東西。極少數人是先吃後睡的,除非是身心不太睏倦或情況特殊的人。這表示真正睏倦的身心,在潛意識裡會感覺到,睡覺比吃東西還重要得多,睡覺的需求不能用飲食來取代。所以說睡覺是為了補足身體所損耗的物質,似乎也沒有理解到睡覺的真正功能。


如此說來,想要以物質和能量的補充,來解釋睡覺的必要性,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生命的多重結構裡,我試著用信息層次的治亂循環,來詮釋睡覺的可能機轉,或許比較令人滿意。十多年來,經由學理的推敲和臨床的實驗,我發現人身體內的生理和心理的信息布局,每天都有一治一亂的循環。


根據信息流動的推演,人體內的信息佈局,會隨著一醒一睡而有治亂循環的規律。早晨起來時,體內的信息排列整齊,所以令人神清氣爽;可是經過一整天的活動之後,到了夜晚,體內的信息布局變得很混亂,於是身心就出現疲憊昏昧的現象。如果能夠好好地睡一覺,第二天醒過來時,亂掉的信息又可以恢復整齊的局面,體力和精神也會跟著復原。睡覺的意義是什麼?睡覺時到底在做什麼?一覺醒來,居然能讓體內的信息布局撥亂返治!


身體是心智藉以進入世間,追求各種學習的媒介,我們每天生活學習之所得,都要經過整合消化,以形成靈性成長的滋養憑藉。當我們入睡時,主宰身體一切活動的心智,從完全受制於身體的物質牽絆中,得以稍微脫離,如此心智即可恢復較靈活且有效率的本能。心智的本能一旦恢復得較為靈活有效率,在短短八個小時的睡眠裡,就可以將白天所接收和囤積的大量信息,全面快速的整理。一方面使身心內有些混亂的信息場,得以恢復井然有序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整理的過程裡,心智的本能從所經歷的事情中,獲得更多或更高的領悟力,跟著這些領悟力的累積,生命的靈性也就逐漸地成長。


無論我們在意識裡是否清楚知道,每個人每一天都在潛意識裡,不停地進行著處理各種信息的過程。在白天,我們接收信息的時間多,整理和消化信息的時間少,經過一天的活動,自然會累積很多來不及處理的信息,使得身心的信息場顯得相當擁擠混亂,因此每天都要有一段時間,讓自己安靜下來好好的睡覺,才能整理、消化掉當天所接收到的信息,把弄亂的身心信息場,調回整齊秩序的局面。


每天能夠將搞亂掉的身心信息,重新整理恢復秩序,才有精力應付第二天的學習,承受新來的挑戰負荷。所以睡覺是延續學習必須的調節過程,沒有睡好或者經常失眠的人,身心的信息無法恢復良好的秩序,每天身體像拖著沉重的包袱,無法展現輕鬆的活力,很難有神清氣爽的感覺,長年如此一定會導致身心萎頓,降低學習的成效。


再往體內的生理系統來看,五臟六腑若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混亂的信息始終沒有恢復條理,生理的功能必然逐漸減退,彼此的協調度也不好。一個長期失眠的人,必然會出現循環不佳、神色昏昧、筋骨痠痛、食慾降低、記憶力減退、皮膚乾澀等現象,老化的速度當然比別人快;相反的,睡得好、睡眠時間又足夠的人,看起來總是體態輕盈、容光煥發、精神愉悅!時光雖然一樣飛逝,別人逐漸地老化,可是在他們的身上,時間的步伐似乎格外緩慢,同樣經過幾十年的光陰,還是身強體健、活力充沛!


無論古今中外,比較能夠抗老的人,真正的原因並不是他們的飲食特別好。雖然飲食對健康很重要,但還不是保持青春的絕對因素,影響較大者是他們的身心狀態,是否能夠經常保持規律的信息?如果隨時都能整齊不亂,各種生理機能必然能維持正常的運作,彼此的搭配也會非常和諧,不會累積老化或致病的毒素,生命的活力自然能夠長期的延續下去。


不同的生物要面臨不同的生存競爭,位在食物鏈最上層的動物,睡覺的方式可以自由俯仰,時間可以很長也能連續,不必害怕別的生物前來騷擾;可是位在食物鏈較低層的動物,只能採取立姿且做多次短暫的睡覺,以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緊急狀況。生物睡覺的方式雖然有別,但是睡眠對牠們體能的恢復極其重要。在大自然的嚴酷考驗下,若沒有充沛的體能和精神,生物很難長久存活。所以睡覺對於生物的生存以及生活的學習,無疑是天生而不可或缺的巧妙設計。


本文原載於圓智天地  http://www.101lge.idv.tw/0data/e23.htm

fer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天地有情寄柔水
                   
陳 國 鎮 ( 東吳大學 物理學系教授 )

  
水除了提供生物的物質需求外,因為水分子經常集結成團狀,它們具有可變的特性,能夠儲存和傳遞各種環境的信息,使生物體可以從生活的環境裡,獲得充分的信息給養。


  水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質,賴它的存在與多變性,山川氣候以及眾多生物都活躍起來。水除了提供生物的物質需求外,因為水分子經常集結成團狀,它們具有可變的特性,能夠儲存和傳遞各種環境的信息,使生物體可以從生活的環境裡,獲得充分的信息給養。自然和人為的環境都可以影響水分子團的大小、形狀和彼此的協調狀況,使水在低溫時凝聚成各種的結晶。在西方的傳統醫學中,同類療法超高勢強的藥劑在臨床上所取得的療效,就可以理解,水能攜帶信息並且傳遞給身體,因此可以調理患者的生理。基於同樣的認知,也可以觸動我們更寬廣的思考,在生活、工作或生命的發展上,更多建設性的啟示。最重要的是水能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對於生物體的健康顯然很重要,因為它的任何變化都會透過水分子團而傳給生物。
  
水是生物環境的訊息場


  地球上有約71%的面積是水域,如此浩瀚的水量隨著日照的強弱有韻律地變化、地球周而復始的公轉和自轉,以及其他星球百般的牽引,造就了大自然循環多變的氣候型態和山川形勢,因而孕育了生生不息的微生物、植物和動物。在太陽系中,地球似乎是九大行星之中,唯一充滿生機的星球。
  
   水對於生物體而言,我們所知道的大概只限於物質層次的需求。水確實是生物體的一大部份,將水分烘乾時,生物體的重量會減少很多,例如植物的水重佔90%,動物和人體約有65%左右是水重,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扣除了水分就只剩下約21公斤。由此可知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機能,仰賴體內水液的比重相當大。在水分缺少時,許多機能就會發生障礙,傷津脫液到一定程度必然危及生命。相形之下,對於飢餓我們還比較能耐,至於缺水所造成的乾渴就很難忍受,因為身體的水分不足所導致的影響是全面的機能失常。
  
   水在生物體內固然有非常的重要性,但是它除了維持生化反應、營養傳輸、廢物排泄、體溫調節、身體滋潤之外,還有沒有別的生理效用?從生命的多重結構(物質、能量、信息和心智)來看,生物體的機能是否維持正常,不僅要有齊全的營養物質和充足的能量,也亟需正確與充裕的信息供應,才能維持生命體健全的建構,否則缺少了該有的信息,某些生理和心理的運作也會像營養不良一樣,發生異常的身心狀況。
  
   從日常的食物飲水中,我們身心取得許多必要的信息。這些信息都依附在飲食的物質上,透過消化道的接納、分解和吸收,進入體內補充身心活動所損耗的信息。可是,對於生物體而言,這樣的信息取得顯然還不足夠,單從飲食覓取信息不僅在品質上不夠完備,甚至在取材的管道上也太單一,在不可預知的環境挑戰下,也會有不夠安全的疑慮。各種生物為了生存,自然會預先設計多幾條取材的管道,以便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或者在應付生活條件窘困時,還能另闢蹊徑以取得替代性的信息。生物唯有這樣設計自己的求生本能,才能謀得較多的生存機會。


水分子團的物理性質


  所有的水分子團都有相同的通性,即一個分子團的特殊結構,在結構重組的過程中,無法預知它會長成什麼模樣;同樣大小的分子團,可以有不同的內在結構。彼此各地方的水分子團所攜帶的生物或環境的信息,都各有其獨特性,不會混淆不清。
   水分子團的物理性質會受到溫度頗大的影響,變動比較顯著的是它的誘電係數(permittivity)[3]。在bar的氣壓下,水溫從20℃上升到400℃,誘電係數會從80.36單位量下降到16.5單位量。溫度雖然有這麼大的變化,可是水分子的電偶矩卻沒有明顯的變化,這顯示水分子兩個氫鍵的夾角似乎不太受溫度的影響,會受到影響的可能是水分子之間的耦合力量,或者它們之間的協調性。根據物理的推想,水的溫度愈高時,分子團中的分子協調性會愈差,甚於太過不協調而散夥分解。
   溫度越高水分子越不能集結成團,反而趨向越離散的狀態,各分子的動能也增加,很容易脫離水面而蒸發。在還未蒸發之前,先會碎成較小的水分子團。這些小分子團彼此有更多的差異度,互相碰撞的機會也增多,因此在靜電場中不容易整齊地排列起來,這會削弱感應電場的建立。所以將水溫慢慢昇高,誘電(或介電)係數就明顯地跟著變小。
   同一個水分子團中各分子有比較密切的關係,不同團的水分子則彼此的關係比較為疏遠。愈大的分子團表示,這些分子的互動關係比較強,能跨越較大的空間。水凝結成冰塊時,就是水分子形成緊密的聯繫,在相當大的空間上還是一整體。當它受到外力撞擊時,上下左右會一起運動,被撞擊的效應不是慢慢由一處傳到其他處傳遞,沒有碰撞效應發生顯著延宕的現象。
   水分子團變小的時候,水的剛性也會跟著減弱,也就是說,分子團變小以後水的柔性反而變得顯著。因此它的黏滯係數會變小,流體的阻抗也應該下降一些。分子團變小時,水的內聚力相對的應該增加,形成的水滴也會比較小,這種現象在實驗室裡很容易觀察到。

分子團與信息的攜帶


  無論水分子團的大小和形狀,都會隨著外來的信息波而產生共振,它們會自動解構和重新結構,攜帶著不同波長的外來信息。從水分子團能形成駐波的條件來說,較大的分子團擁有較低的基頻(fundamental frequency),較小的分子團則其基頻較高。因此大分子團可攜帶較多低頻的信息,而較小的水分子團則可攜帶的信息頻段會偏高一些,分子團的大小可以決定它們的共振基頻,也就是決定所攜帶的信息的下限頻率(threshold frequency)。
   細胞是生命的單元,細胞的生理運作是藉著水分的進出細胞膜,以達成新陳代謝。細胞膜上的孔徑有一定的尺度,水分子團若大過它就無法進出,只有小過它時才能自由出入。因此將飲用水的分子團變小,則有利於細胞的生理代謝,最簡單也是最平常的方式是將水煮熱或煮沸,水分子團就自動變小,這樣的水進出細胞膜就順暢許多。這個原理可以說明過去的老人家,認為喝熱水比喝冷水容易解渴的道理。

   除了水分子團的大小會選擇共振的信息之外,它們的形狀也篩選所能攜帶的信息頻率,條形、球形、螺形、六面體、多面體都各有其共振的特性頻譜,在不同形狀的分子團裡,有些頻率會被強化,有些則會被抑制。換言之,不同形狀的水分子團,就攜帶了不同頻譜的信息。
  
   細胞需要什麼樣的信息時,帶有那種信息的水分子團就會被感應而去,讓細胞取得這類信息的水分,滿足它的需要就可以使它的代謝機能運轉自如。假如我們的體液內缺少這類水分子團,有些細胞就可能處在水分供應不缺,信息卻不足的狀況,有可能發生代謝機能呆滯或有障礙的狀態。細胞和進入體內的水分子團彼此能夠呼應,水分子團就可能循著適當的途徑一路流往細胞所在處,進入細胞內維持正常的代謝機能。這種呼應而流動的循行情形,就和藥性歸經一樣都是共振的常態反應。


任何一瓢水都攜帶有或多或少的信息

   反過來說,將一些信息加入水中,就會導致水分子團立刻發生改變,出現各種形狀和大小的新分子團。經過這樣調整過的水液,現在被我們通稱為「信息水」(information water)。不過更廣義地說,任何一瓢水都是信息水,它來自什麼地方就攜帶那個地方的信息,只是這樣的信息水是否符合我們的需要而已,無論我們要與不要,任何一瓢水都攜帶有或多或少的信息。
  
   就實際而言,信息水易求,到處都是,反而要找沒信息的水是不可能的事。除非水分子完全不集結成團,一個個都各自離散,不和別的水分子產生交互作用,否則一結成團狀即帶有信息。從物理來看,這是很清楚的事情,所有水分子都是小電偶,彼此一定有交互作用而集結成團,影響它的形狀和大小的因素就是當時它所處的信息場,所以水分子團必然攜帶某些信息。大地上,沒有一個地方的水不是信息水。
  
   在臨床上,如果發現患者欠缺某些信息,藉由水分子團的攜帶能力,讓患者喝下他所需要的信息水,何嘗不會有實際的療效?同樣的,安排患者到信息健全的場所去療養,讓他們身上的水液能夠吸收周遭有益於他們的信息波,以供應體內細胞的新陳代謝之所需,有些患者也可能不假藥石的治療,而逐漸恢復健康。
  
   同類療法的藥劑,經常被極度稀釋到難以認為還有藥物在內的程度,可是在的臨床使用上,還是照樣發現有其療效。很多唯物想法的人,都認為那是不可能、不合理、甚至是偽科學的荒謬舉動。如果了解水分子團會攜帶信息,那麼同類療法以高勢強(high potency)藥劑的治療會產生療效的做法,也就有道理可說了。

   同類療法這樣的發展,其實已將臨床醫學帶離物質層次的藥物治療概念,進入了信息概念的身心調理。這樣的醫學新境界也許現在還很難讓人了解,相反的很容易為人誤解或詬病,以為是詐財的伎倆或神棍似的騙術。用現代化學的方法來分析這些高勢強藥劑,根本無法發現信息水中還有藥物的微粒,所以無法想像它的機制,如此用藥又如何發生療效?當然憑藉這樣的分析結果來判斷,卻實無法理解其中的藥理,難怪很多分析人員會認為其中有詐,或者認為只是安慰劑的效應。
  
   可是,從德國Samuel Hahnemann開始大量使用同類藥劑以來,經過二百多年許多追隨者的加入,很多臨床醫師都觀察到它確實有效,作者也做過數年類似的試驗,照樣獲得一些可以辨識的效果。這麼久以來有如此多醫師、從業者和研究人員,沉迷和潛心在它匪夷所思的人體反應上,若非其中真有效果,這些人又何至於流連其中而近乎著迷?有誰甘心放下先前所學的專業知能,終年浸淫在旁人認為虛幻不實的現象裡?以作者的了解來看同類療法,高勢強的治療方法早已開創了醫療的新領域,走上了運用信息儲存和傳遞以調理身心的層次,開啟了信息醫學的時代。


環境狀況都記錄在水中


  宇宙萬物無論是遠或近,都能反射或投射它的特殊信息波,這些波動有些是低頻的輻射,有些則是可見光的反射,還有一部分是高頻的輻射。所有這些波動射入水裡,就等於水的空間狀態發生了改變,它對水的效應可以用一個勢能函數來表達, 其中的代表信息波在空間的位置,而則代表當下的時刻。根據量子力學的作用原理,在該處的水分子受到的影響時,立刻會發生相位的變化[5]。這個增加的相位函數所代表的實質意義,就是在水分子自身的鍵結或彼此的交互作用,發生了互動諧和度的變化。它可以是兩個氫鍵的夾角起變化,也可以是水分子間的協調性有些異動,因此彼此耦合的力量也就改變了。
  
   有了交互作用的影響後,水分子團隨即被迫改變大小和形狀,以趨向新的穩定結構態。這種效果就是水受入射信息波的強迫震盪,發生結構上的重整。這樣的呼應機制一旦發生,就等於外界的信息錄進水裡,使得水變成攜帶有周圍事物的信息,成為具有特性的信息水。
  
   風景優美、生態平衡的地方,它的信息環境也具有同樣的特質,既有相生又有相剋的協調規律。這樣的水質化作視覺的光影,就是我們所欣賞的自然景觀;化作悅耳的聲音,就是我們心儀的天籟。如此的信息場既是生態景觀造就出來的韻律,也是它們實際存活所需要的韻律,而流經當地的山泉溪水受其影響,水分子團隨之改變大小和形狀,自然記錄下那裡的所有信息。好山出好水,因此汲取這些地方的水來冷凍,把蘊藏在水中的信息規律,透過水分子團的緊密重複的堆疊,就長出形狀美麗的水結晶。
  
   一年四季、花開花落、陰晴圓缺、晨昏晝夜等大自然的變化,當然帶著大地的信息場跟著變化,所有這些信息的異動,都會立即而全數記錄在水裡,使得水變成自然現象最忠實的紀錄媒介,隨時儲存當下環境中的一切信息。古人有「一葉知秋」的說法,其實作者相信將來一定有人能夠從「一滴水」裡,解讀出許多它所在的山光雲影的信息。


起心動念感應水


  人是念頭奇多的生物,每起一個念頭,身心就換了一個狀態,環繞在人身四周的信息場,也就會隨著心念的生生滅滅而不斷變動。靠近身旁若放有一些水,它受到這些念頭所產生的信息衝擊,其中的分子團隨即改變,於是在水裡就可以錄下這些心念的相應信息。
  
   因此用愛心和謝意的心境面對水,水分子團感應愛心和謝意而起變化。相反的,用責怪和怨懟的心境面對水,水分子團也就感應責怪和怨懟的氣氛而起變化。愛心和謝意的心念具有包容、和諧和清明的特質,相應的水分子團也具備使人有包容、和諧和清明的相同特性。舀取這樣的信息水來冷凍,自然能形成美好的結晶。責怪和怨懟的心念具有對立、排擠和渾濁的特質,相應的水分子團也具備相同的感人性質。取這樣的水來冷凍,所有結晶需要的相容的關係自然缺乏,所以每每難以集結成美麗的形狀。
  
   以此推論,知足常樂者多壽就很有道理了,心中正面念頭比較多的人,那些光明、和諧、善良的心念所產生的信息,使他們的身體裡隨時充滿協調而有益於健康的水分子團,讓他們的身心機能夠長期保持正常順暢的運作,所以能夠享盡天年。相反的,如果一個人正面心念比較少,每當一念惡意升起時,其實最受害的是自己。因為惡意的信息早已改變自身體內的水液,轉變成許多彼此不協調的水分子團,這樣的機制對起念的人所造成的傷害,一定比受氣的其他人早一步發生。所以維持不起仇怨之意、不念舊惡之心,最大也是最優先受益的人是自己,其次才是在周圍與我們相處的人。
  
   一群心存善念的人相處在一塊,身心表現出來的良好信息彼此互動,必然形成相得益彰的信息狀態;一群惡意交攻的人碰在一起,身心所產生的兇惡信息互相衝突,糾結的情況必然變本加厲。有些人能一見如故,極可能兩人身上的水分子團所攜帶的信息極為相似;也有些人一見如仇,大概是他們身上的水分子團所攜帶的信息十分相衝,在兩廂接觸時形成破壞性的干涉,得不到舒服的互動關係。


歡欣喜悅可改變身體水分子團


  從江本勝的水結晶圖裡,將一個人的名字貼在水瓶外,也看出結晶會因人而有差異。名字如果是人身的緊密標籤,也就會是溝通一個生命信息場必要的網址。正確地呼叫他的名字,就能搭上它所對應的信息場,讓彼此連成一氣。因此貼上名條的水瓶,其中的水分子團不知不覺跟著改變,在結晶的固化和放大的效應下,就會發現名字確實有影響力。
各種宗教修行的法門,常教人以真誠的心不斷唸誦聖者的名號,準此而論也是以聖者的名號做為網址,以取得和相關信息場的溝通感化,所以執持名號的修行法門,並非全然是宗教的無稽之舉。
  
   將這樣的了解放在平常的教育裡,讓人多接觸美好善良的信息,無形中就等於將人體內的水分子團,調教成有益於身心機能的狀態,經常儲存良好的信息,啟動良好的生機。反之,張開眼睛看到的都是負面的景象,豎起耳朵聽到的盡是惡劣的言語或消息,身體內的水液跟著被劣化或污染。生活在這樣劣質的環境裡,即使物質的生活不虞匱乏,在生命的信息層次卻十分不健全,這樣又如何能有好健康可言?江本勝用一張笑逐顏開的小女孩照片,襯在水瓶底下經過一段時間,可以做出美麗的水結晶。這樣的結果說明歡欣喜悅的心情,可以改變身上的水分子團,讓人常保福泰安康。


大自然的信息儲存和傳遞的重要媒介

   廣大的水域讓懸在虛空中的地球,映著太陽的光輝閃耀成湛藍的明珠,它在液態、氣態和固態之間變幻無常,而以液體狀態的水我們最熟悉。水這麼自然的樣貌,我們卻很少細加探究它的存在意義,以為那就是天生的狀態,想不到還會有什麼特別的道理。
  
   可是,當我們知道水分子團可以接受環境的信息影響,相應地改變成各種的形狀大小時,水的重要性就不再是一種物質而已,它還是大自然的信息儲存和傳遞的重要媒介。水這樣特殊的功能,給地球上眾多的生物,帶來無比重要的信息交流和供應,使得芸芸的生態能夠億萬年均衡發展,不斷地衍生眾多而來來去去的生命場景。
  
  
在讚嘆多采多姿、聲息呼應的自然和生態景物時,我們可曾想過是什麼東西在其中穿針引線?是誰在調和鼎鼐,讓大自然能有那麼多奇妙的景象?最平凡的水其實是最不平凡的媒介,由於它的關鍵性存在,使得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不僅能獲得物質的流動和供應,也能領受到源源不絕的信息滋養。生命體之所以能夠健康和延續,這和水的分子團能夠儲存和傳遞信息的功能,確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想像哪一天地球上的水乾了,可能生物也都不見了。


http://blog.udn.com/jackwang4664/1378113

fer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國鎮教授與穴道電檢法


一、前言


一根導電金屬棒,一支探針,比1.5乾電池還小的電流,再加上你的穴道,總共30分鐘,你一「身」的疾病和狀況就顯現在電腦的螢幕上。神奇嗎?今天就為大家介紹本校物理系陳國鎮老師的研究成果------「穴道電檢法」。


所謂的「穴道電檢法」就是以微量的電流(比1.5乾電池還小)刺激皮膚上的穴道,當電流通過經絡時,會依身體不一樣的情況,產生高高低低的反應,透過臨床的詮釋做為診斷的參考依據的方法。


二、研究緣起


一開始的時候是基於好奇。


民國七十六年陳履安先生任國科會主委時,推動一項研究氣功的計畫,提到他有一個很奇特的測量儀,因為陳老師也參與在氣功的研究中,聽到這個機器,非常好奇,於是在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十七日,與陽明大學崔玖教授實地親身測試,測試的結果把陳老師從小到大的毛病大部分都指出來,於是激發了陳老師的興趣,與物理系的助教自行組裝了一個簡單的電路,開始進行研究,在九個實驗假設中只有一項有明確的結果:


練氣功的人與沒有練氣功的人,在儀器上測量出來的結果是兩種數值,有明確的差別,表示儀器可以區分這兩種不同的人的差異。


於是進一步將這個電路用在氣功的研究上,一個暑假分析了將近300個數據,將檢測的資料分類、歸納、分析,琢磨出一個吻合度可以達到99.5%以上的模型,到最後很興奮的發現跟古書上對經絡的一些記載很吻合。


這時候突破前人研究的發現已經產生了。


三、關於經絡的研究


科學的依據在那裏?


傳統中醫的穴位和經絡,應用於治療病患已經有數千年之久,醫生常用細針刺入穴位,或燃燒艾草溫炙穴位以治療病患。皮膚上這些點和內臟互相關聯的想法,雖然可以用來解釋針炙的效應,但穴位和經絡一直沒有科學觀的理解。


1950年代中谷義雄就發現它們具有導電優良的性質,另外伏耳醫生也在經絡的穴位上,測量其電性反應用以診斷病患。經由指數的高低反應被測量的經絡代謝機能是否正常?是處在亢奮發炎的狀態呢?還是功能不足的狀態?


雖然「穴道電檢法」的使用已有四十餘年的經驗,收集了盈篇累牘有用的臨床資訊,然而中谷義雄和伏耳的解釋還不夠完備或確定,以致無法說服科學界,因而阻礙穴道電檢法的發展和廣泛使用。


結合科學的理論,新的模型誕生了。


陳老師的模型能夠貼切地描繪人體受直流低電壓刺激的電性反應。運用他的模型,穴道電檢法所有的臨床數據,就能獲得科學的解釋和理解。這個模型包括三類的反應,即電傳導、細胞的極化和防衛調節。


1. 電傳導:當直流低電壓作用在穴位上時,帶電粒子尤其是電子,會通過患者的身體。於是儀板量到的電流強度即反應人體的導電度。


2.細胞的極化:電流通過的同時,在外電場的作用力之下,細胞會被極化成小電偶。這些電偶會沿著電場排列起來,在內部產生電位差,與外加的電壓反向。


3.防衛調節:細胞的極化產生電位差,會輾轉啟動細胞內無數的生化反應,這些反應會將原先儲存在細胞內的備用物質之化學能轉變成電能,提供給細胞的電荷,建立起高低電位的布局,以護衛細胞免於被極化。


結合這三類反應的考量,陳老師推導出穴道電檢法點型的反應電流公式。峰值電流反應受測經絡的導電度。峰值之後的落差則是身體防衛調節對抗極化電位的結果。它的落差程度代表淨極化電位差和外加電壓的比值。


研究出經絡的特殊性


根據這個模型,陳教授著手研究經絡的電性。他發現所有的經絡比起周圍的組織,都有較優良的導電和導波特性,而且還顯示它們的傳導具有優勢的方向性。因為它們具有這些電性,經絡就能表現基本網路的功能,負責溝通人體的生理物質、能量、和信息。


陳老師的理論證明了中谷義雄和伏耳醫生的說法,因為經絡始終保有原始的結構和功能,使它成為生物體內最可調的網路,它的導電、導波和優勢方向,都會受外力及內在狀態的影響。針灸類的臨床治療即在調變經絡,這些外力改變經絡、調節它們的溝通狀況,使內在的生理系統獲的正面的效應。


如此的關聯性,也可以反向作用。急迫的疾病或感染會先騷擾經絡,然後才累及分化系統。換言之體內疾病初起時,先改變經絡,在經絡裏引起的變化,則可以從皮膚上的經穴電性變化測量出來。


經絡真是太神奇了


四、穴道電檢法的特色


穴道電檢法具有以下的特色:


1.在活體上篩檢機能的現況


2.透過穴位和經絡的電性量度


3.非侵犯性


4.立即顯示


5.以量化指標呈現身心狀況


6.可快速查明各系統的功能


7.早期預警的功能


8.能夠評量保健的效果


9.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


10.可提供中西醫的溝通和應用


延伸出新的藥物電檢法


另外陳老師延伸量子場論的概念,也發展出一個學說,使藥物電檢法有了科學的解釋。這項可在體外篩檢藥物種類及劑量的,病人不用實際服用藥物的篩檢法,雖然業界很有興趣,但廠商只想買斷著重利益的心態,使老師拒絕了合作的機會。陳老師認為學術知識是屬於全人類的,是無法壟斷的,更自謙的表示:神奇的不是這個測量儀、這個學說,而是人體經絡本身的奇妙。


五、未來發展


研究成果的分享


穴道電檢法及藥物試驗,可以應用在很廣泛的領域,為特殊需要的人篩選食物、化妝品等,在國外很重視此項研究,例如:在德國舉行的「系統學研究的國際大會」每年都邀請陳老師出席會議報告,連續多年頒贈獎狀,以資鼓勵;在亞洲,像大陸有好幾個地方成立研究院專門研究;日本、韓國及其它歐洲各國,如德國、英國、荷蘭、匈牙利等,都有研究人力投入其中,惟獨國內很少有回應。自稱研究不苦,反而常有發現知識的快樂的陳老師遺憾的笑著說,惟一稱的上苦的是自己同胞聽不懂、不知道穴道電檢法的價值。


新的研究對象是土壤


經絡的奧秘是所有生物共有的,細胞的分化與需要溝通、整合是一樣的,只不過分化最終結果是一個變成植物、一個變成生物。受限於醫療法,目前陳老師已將研究對象逐漸由人體轉至泥土。除了在植物上如西瓜、香蕉找到經絡外,泥土中數不盡的微生物需要這套學理和方法來維護它的生態,使泥土常保健康的狀態。陳老師說明研究的動機「大地健康了、長出來的農作物健康、以這些植物為食物的人也跟著健康了」。另一方面也預備用在地震的研究上,因為地底岩漿的運行、流動,如像經絡傳遞能量的特性一樣,也許當我們掌握它時,就可以預測地震了。


六、期許


中醫在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舞台上,無疑佔有一定的地位,美國甚至已將針灸列入保險給付。陳老師傳承古人的經驗,把西方的科學,加上實驗,用現代系統的概念解釋清楚經絡存在的理由及重要性。證明中醫的診斷基礎------經絡,雖然古老而神奇,卻很有科學的道理。透過陳老師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人體信息的傳遞,也可以明白中國人用經絡穴道治病的智慧。


從民國76年開始,至今十多年的歲月過去,陳國鎮老師一直默默的以他的研究成果,推廣穴道電檢法。我們期望大家一起認識中國古老文化的價值,並積極地予以發揚光大,使傳統及正統醫學在新世紀有新的發展,共同追尋世人的福址。


http://www.scu.edu.tw/trd/story.htm

fer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磁學驗證人體經絡 完全相符

由崔玖和陳國鎮等學者融合電磁學經絡學說及德國學者傅 爾的穴道理論,自創「穴道電機能篩檢測試儀」,並以這 套物理治病原理研發「特製水」,為疾病治療另闢蹊徑; 研究論文已獲國際刊載。

民生報醫藥新聞1996.06.20
記者 呂秉原/報導


 中醫所說的人體經絡不僅確實存在,而且可能是未來開 展疾病治療的新境界。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教授 崔玖和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陳國鎮等人,最近提出以電磁 學驗證經絡理論的論文;這項研究成果,除可以現代科學 詮譯經絡理論之外,也融合電磁學的經絡學說,提供許多 疾病新治療途徑。


 陳國鎮的研究小組經八年研究發現,以電學解釋中醫經 絡學說最為恰當;日本學者發現電流可藉經絡的路徑傳導 後,他們發現電磁波也有相同的傳導模式,而且具有順向 傳導較佳、逆向傳導較差的方向特性。陳國鎮說,研究發 現,人體電流和電磁波的傳導路徑和黃帝內經的經絡循行 完全相符,而中醫所說的十二經氣和精專營氣,其實就是 人體的電流和電磁波。


 陳國鎮便以這套融合電磁學的經絡學說,加上德國學者 傅爾(Voll)提出四十個穴道各代表人體不同器官的理論 ,於八十年自創一台「穴道電機能篩檢測試儀」(VITATRON ),藉由測量穴道所傳導的電流強度,即可偵測器官功能 的好壞,及早發現病灶所在。


 陳國鎮表示,研究還發現,只要把適當的藥物擺在病患 身邊,病患的穴道電流即可增強,顯示藥物除了藉由生化 作用治療疾病之外,也有調整人體電流的物理功效,這是 醫學研究上的創見。崔玖則表示,他們目前已利用這套「 物理治病」的原理進行研究,嘗試讓水分子震動,使其帶 有調整病患身體電流的信息;病患喝下這種特製的水,疾 病可望獲得治療。


 曾經參與研究計畫的病患林碧珠表示,幾年前她突然增 胖二十多公斤,而且頭痛難忍、整日疲倦無法工作,後來 接受穴道電檢儀檢查,才發現是補牙的銀粉漏出所致,同 時檢出吃魚容易過敏的體質、以及低血糖等病症,最後都 因飲用「特製水」而痊癒。不過,崔玖強調,這項治療仍 在研究階段,坊間若有人以此招徠,病患切勿輕信。


 崔玖、陳國鎮,以及台灣大學、陽明大學、東吳大學、 台北榮民總醫院等學者專家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五月獲 得美國電子、電機暨工程學會(IEEE)出版的IEEE醫學暨 生物工程期刊刊載。該期刊編輯認為,目前有關針炙的論 文中,大多缺乏科學證據;而崔玖等人的研究,足以將針 炙及其相關理論根據導入科學的主流。


fer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承箕新書自序

自序 體內大掃毒給你連本帶利的健康

 

    本書是筆者集合多年行醫經驗、相關醫學論文與研究及資訊,並加上臨床諸多案例,三者彙整而成。希望能提供讀者一些促進健康的觀念與做法,進而幫助大家獲得「連本帶利」的健康。因此本書具備下列幾個特點:

要做健康資優生,別當健康留級生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 

    如果問學生:「到學校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若是:「預防留級!」

    通常會讓人覺得學生不夠好學、不上進、沒多大學術發展潛力。老師怎麼教的?學校校風怎麼這樣? 

    但如果問患者:「為什麼來醫院?」

    若答稱:「當然是希望把病治好!」

    卻會覺得是理所當然。偶有幾個人說:「是自己花錢來做健康檢查,預防疾病的!」就多會稱讚他:「真有健康概念。」  

    為什麼?為什麽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是我們對學生的要求太高,希望個個能做資優生進國內一流大學唸書,將來再繼續到國外一流大學深造,所以對「唸書只是為了預防留級」的心態極難認同?

    還是我們對醫師的要求很低,對自己健康的期許不高,只要不生病就很滿意,能預防疾病就更先進了,哪還想到要當個「促進並能長保健康的資優生」?

    本書就是站在預防醫學的觀點,希望大家對健康的態度,就像個好學生努力用功一般,不只是消極地預防留級,而是更積極地爭取好成績,幫助大家從日常生活就接受和施行本書所提各種健康論點和觀念,進行長期而日竟有功的保養,自然就會變成一級棒的「健康資優生」。

        這些最實用的理論,都搜羅在文中特別開闢的「體內大掃毒常識」單元中,以最簡單的文字和語意,告訴大家怎樣最容易消化、吸收這些平時不容易懂得的醫學理論和研究結果。希望以「思想信仰力量」的順序,先讓大家建立正確的健康保養思想,並產生堅定的健康保養立場,最後全心全力操作書中所說DIY掃毒方法,發揮維護健康、改善身體的保健力量。

將「整合醫學」搬上檯面

    本書並鄭重對筆者提倡且應用多年的「整合醫學」提出完整說明,除了告知讀者外,更希望醫界諸公也能認同,甚至共同一起努力。

    整合醫學,顧名思義,就是整合各種醫療方式,不管是體制內或體制外、西醫或中醫、正統醫療或民俗療法……,只要是能治癒或預防疾病的方法,都屬於這個範圍。簡而言之,就是統整、利用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醫療方式,做為幫助人獲得健康的一種新型態醫療模式。

    由於整合醫學內容太廣泛了,全世界各地比較普及的另類及補助療法已逾300種,以本書所提的內容,大致來說,至少包含以下部分:


  • 肝臟掃毒、自由基與抗氧化、重金屬的排除,偏功能醫學範疇。
  • 能量掃毒部分中的音樂、色彩、花精、芳香等療法,則屬生物能信息醫學的領域。
  • 脊柱健康與經絡排毒,則淺介了部分的中醫
  • 至於如何吃得正確,正確的吃法,及各器官如何有效掃毒,則屬狹義自然醫學的範圍。

    當前主流的西醫講求實證醫學,近兩百年來已建立起世人普遍的信任與依賴,在外傷及急症的處理範疇上,效果相當的突出;但數千年流傳下來,各地前人許多經驗醫學的另類及輔助療法,在治療、預防慢性疾病、促進健康各方面有獨到之處,亦日益受世人重視及接受。

    如何整合這些益世益人的好方法,為世人的健康作全面的照護及服務,就是筆者近年來在各地演講、介紹的「整合醫學」。(請參考前言的完整介紹)

    醫學和醫療系統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治癒疾病、改善健康。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的任何醫療方式,應該都有獲得同等尊重的權利。也都應該在促進健康的相同立場上共同出發。畢竟,幫助獲致健康的途徑儘管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的,就不需要還有分別心,不是嗎?

    希望不同領域、專長出身的讀者,能以較寬敞的心,看待本書內不同的論述。也歡迎大家多參與、多瞭解、多驗證、多指教。

小投資賺大健康

    本書的讀者群除了設定為醫界人士外,還希望一般讀者和相關業者也都能夠從中獲得相關觀念、知識與訊息,理由如下:



    1. 健康就是財富,對於個人來說,只要小小投資兩三百元購買本書的款項,再以兩三個小時輕輕鬆鬆看完這本書,就會增加你對健康的一些知識與想法,若確實執行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必會讓你賺回更多的健康財富。完全符合「小投資賺大健康」的原則。
    2. 健康事業是未來趨勢。各種治療疾病、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方法、儀器、藥品、營養品、食品……,推陳出新,千變萬化,牽涉的知識浩瀚無涯。無論是由生物、醫藥出身或是半途由他項專業轉入此行的同道,大家都有力猶未逮之感,不知從何下手學習,如何向客戶深入淺出的介紹。本書或許能提供同道參考及向客戶說明的一些觀念和資訊,則更是「小投資賺大健康加大財富」的具體實踐。

教你「毒來毒往」

    教導「毒來毒往」的觀念和做法,是本書最想要告訴大家的中心主旨之ㄧ,尤其很多關於毒及掃毒的how to秘訣,都非常實用和易懂、易做。

    毒來毒往,望文生義就是講「毒是怎麼進入身體,體內怎麼轉化,然後怎麼排出體外」這件事情。這個道理就是中醫所說的「祛邪、扶正」。要先去了「邪毒」,然後健康扶正的效果才會好。

    舉例來說,土壤裡灰石、瓶罐、雜草、化學廢料一大堆,就必須先好好整土(祛邪),再栽種好品種的種子、幼苗(扶正),才能長出良好的作物。

    而毒來毒往這個工作的適用範圍,不論以中、西醫或是任何方式,若不先做祛邪掃毒的工夫,往往都會事倍功半。這些最實用的DIY秘訣,都搜羅在文中特別開闢的「體內大掃毒怎麼辦」單元中,教導大家怎樣利用DIY的身體力行方式,讓自己和家人、朋友進行體內大掃毒的保健工作。

敎你醫師沒敎的事

    這絕對是事實,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現代醫師多身陷「病海」之中,每天「己溺溺人」,忙於「拯」病救亡,早已分身乏術,忙著救「健康留級生」都救不完,實無暇顧及其他。偶有閒暇,則敎一點預防疾病的事。至於敎如何做「健康資優生」的「非藥物性生活型態調整」,和如何促進健康、長保健康,很多健康留級生都沒興趣了,這些被稱為健康導師的醫師,自然也實在累得沒空敎。

    反正以往都是這樣:生病就吃藥,沒效,一種加到兩種,每種由一顆加到兩顆,6小時服一次不夠,就改成4小時服一次……

    醫病雙方都不會先做一些「掃毒祛邪」的基本功夫,就直接扶正治療,人受不了,錢受不了,效果也不容易好。

    所謂「非藥物性生活型態調整」,就是衛教工作,是每個醫療人員皆知,但醫學院卻沒有仔細、完整教導過的常識、知識和專業。

    最常見的如:


  • 叫患者「吃東西注意一點。」(但卻不會告訴患者和家屬「怎麼注意法?為什麼?」之類的細節)
  • 叫患者「要多運動。」(一樣不會告訴患者和家屬「怎麼動?如何動?為什麼?」之類的細節)
  • 叫患者「大便要通。」(還是不會告訴患者和家屬「除了瀉藥,怎麼通?」之類的細節)

 

本書就是要教你這些醫師沒敎的事,讓自己來捍衛自己的健康。

兼顧為何(WHAT)及如何(HOW)

    為何(WHAT)及如何(HOW)的差別主要在於,前者是理論,後者是方法。

    眾所周知的是,各種學問知道理論基礎後,方法就萬變不離其宗了,就看學習者如何運用了。

    所以在醫學院,老師教書時多喜歡談致病轉機──關於「為何」的事。至於「如何」治療的方法,通常不願著墨太多,因為日新月異,方法稍微一變,就是個新方法,學不完的。

    也就是,一旦掌握到基本「為何」的原則,新的方法、新的產品,一看就了然於心,不會被市場上五花八門的新產品搞得自己七葷八素,無所適從。

    如肥胖的原因,不外熱量進來的多、消耗的少兩種可能,但減肥方法卻有成百上千種。本書談了一些「如何」,重要的是希望讀者能掌握「為何」的原則,讓兩者並重。

    由於電腦科技的進步,資訊網路的發達,人人可自行找尋並學習新知,當前醫療問題的處理多由專業的醫師為患者決定,不久的將來因人人均可充分掌握醫療知識而變成自我醫療保健的決定及執行者。瞭解本書的為何及如何,將有助於學習日後更多自我醫療促健的為何及如何! 

    感謝文經出版社將筆者兩年來陸續寫了逾十萬字咬文嚼字、編排嚴肅的類醫學專書,改編成七萬多字的普及版,希望讀者能輕鬆地看完,由知而行。經由最首要、最基本的「體內大排毒」,來達到「快速改善體質」,長保健康資優生的境界!

 

文經社出版    定價180元   http://www.books.com.tw/publisher/001/cosmax.htm

 

 

fer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圓覺 )新書:《生命信息說》(上、下)3


為什麼要細嚼慢嚥?


陳國鎮


(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


 


當我們咀嚼的時候,在口腔中會釋放出非常多的特性信息波。


這些信息波會循著口腔中的所有經脈,比食物早一步走遍全身的五臟六腑


 


  從小父母 和 老師就教導我們,吃東西時要細嚼慢嚥,把食物嚼碎了才吞下肚子裡,才能正常消化吸收。不要囫圇吞棗,才不會傷害腸胃。這樣的說法蠻有道理,可是又有點語焉不詳。


 


  細嚼真的只是為了嚼爛食物,不傷腸胃而已嗎?為什麼現在的營養學,卻教人多吃富含纖維素的粗食呢?為什麼不將食物全都打成流質來飲用呢?如果細嚼只是為了磨碎食物,那麼現代營養學的教法,顯然與傳統的想法背道而馳。到底孰是?孰非?


 


  在沒有評判是非屬誰之前,我們可以看出傳統和現代兩種飲食的說法,顯然都是唯物觀點,也就是注意力全放在食物顆粒的大小上。如果我們沿用這樣的觀點,想評論誰的說法比較正確,即使論斷了,在認知上似乎也得不到什麼新意。


 


  其實每樣東西,除了有物質和能量之外,還有代表物性的信息波,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信息結構。中醫將食物的味道分成酸、苦、甘、辛、鹹等五味,也就是我們的味覺可以粗略辨別五種基本的味道,每種味道各有其信息特徵。大自然裡的東西浩繁無數,當然不可能只有五味而已,對應的特徵信息之多也不計其數。


 


  口腔是身體任督二脈的上會,任脈統會所有的陰經,而督脈則統會所有的陽經。口中三十餘顆的牙齒,也各自和十二陰陽經脈分別相連繫,所以口腔是眾多經脈薈萃的器官。對於飲食的處理,口腔難道只負責磨碎食物而已嗎?這樣機械化的簡單任務,需要如此多經脈聚會的口腔來執行嗎?果真是這樣,豈不是成了殺雞用牛刀嗎?以生物體極其優化的演化發展來推想,這是十分不合情理的事。


  


  事實上,飲食的時候要細嚼慢嚥,絕不是只為了磨碎食物而已,一定還有許多其它的生理意義。讓我們從唯物的觀點,換成信息溝通的觀點來推想,許多不言可喻的道理,就能令人恍然大悟。回過頭來,再看以前和現代的種種說法,也就容易明辨是非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經絡氣脈是可以傳遞信息的生理通路,沿著經脈隨時都有很多信息波交相往來,藉這些信息的溝通,才能維繫整個身體的生理機能,隨時保持協調一致的狀態。食物放進嘴裡,給口腔帶進來的不僅有物質的重量感,還有食物豐富的信息波。當我們咀嚼的時候,食物不斷被嚼碎,和唾液不停地攪拌,在口腔中發生複雜的有機化學變化,釋放出非常多的特性信息波。


 


  這些信息波會循著口腔中的所有經脈,比食物早一步走遍全身的五臟六腑。如果信息波深入體內使人感到舒服愉快,五臟六腑就會欣然同意接納這樣的食物,允許它吞進入胃腸中。萬一食物太辣、太酸或有腐臭氣味,它的信息波必然使人感到很不舒服,五臟六腑哪裡肯讓它混進來,自然的生理反應一定是立刻將它吐掉,甚至還想把口中殘存的味道漱得乾乾淨淨。所以將食物細嚼是要嚼出食物的味道,好讓經脈能先行通風報信,知會身體一下,在細嚼的緩衝時間裡,讓身體決定「要吞下口腔裡的食物呢?還是該立刻吐掉它?」


 


  即使是美味的食物,要吞進肚子裡,也不能過於匆忙,需要給腸胃和相關的臟腑,有段反應的時間,一齊動員合作起來,做好各項迎接的準備,例如潤滑食道、閉緊氣管、分泌胃液、腸液等,然後將食物迎入中堂,徹底分解及順利吸收。因為牙齒內連五臟六腑,細細咀嚼的動作,透過經絡的傳遞,就會對臟腑產生按摩和喚醒的效果,讓它們從半沉睡的低功能狀態,逐漸甦醒過來,提昇到勤快的高功能狀態。尤其是消化系統,只有如此振作起來,才不會辜負身體的託付,完成挑選和消化食物的任務。


 


  假如飲食不細嚼慢嚥,常將食物猛然吞進肚子裡,冒失闖入的食物一定會把腸胃和身體嚇一大跳,這就像不速之客忽然闖進家裡來一樣,焉能不教人驚惶失措!常常這樣嚇唬自己的身體,讓它承受緊張的壓力,不僅傷害腸胃和身體的機能,同時也連累心靈,讓它不得安寧。懂得養生的人,應該懂得信息相配的道理。一簞食一瓢飲都會細嚼慢嚐,品嚐出食物真正的美味,使身心和食物的信息保持和諧的共振,這樣的飲食才有益於健康。(本文取自《生命信息說》  陳國鎮 教授 著)


 


圓 覺


修 行 成 道


http://www.obf.org.tw


圓覺文教基金會 中華圓智學會


TEL02-23893366 FAX02-23619265


會址:10046   北市襄陽路6號2樓


service.oah@msa.hinet.net

fer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圓覺 )新書:《生命信息說》之1:


影響你我的無形力量-信息


 


信息,無形又無相,存在於我們四周,


時時刻刻都在影響我們,而我們卻對它毫無所覺。


現在, 陳國鎮 教授以其近二十多年來對「生命信息觀」的探索,


將為大家解開這股無形力量的奧秘!


 


《生命信息說》上、下


預定2月出版


 


陳國鎮教授簡介:


  與 陳 教授相處,彷彿沐浴在溫煦的陽光裡,如慈母般的話語,陣陣吹來,沁入心底,猶如春暖花開,生機湧現。數十年的氣功修練,使其對生命的體會超越了物質層面,發現了生命是物質、能量、信息與心智的多重結構體,而科學研究者的背景,則讓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一步步驗證所體會到的生命真相。


陳國鎮教授,清華大學物理學博士,曾任東吳大學理學院院長暨物理系系主任。現任東吳大學物理學系專 任 教授、 圓覺 文教基金會董事、教師及中華生命電磁科學學會理事長。


1980年代以來, 陳 教授接觸過氣功、針灸、中醫、佛法及心性的修練,1987年參加國科會生物能場研究,致力於經絡電性、穴道電檢法、信息水、同類療法以及信息醫學的研究,發表相關論文在國際生物能場醫學的研討會及醫工期刊上。從身心的實修和學理的研究中, 陳 教授認識了生命多層次的結構,並藉此認知探討生命的諸多面向,以詮釋其文化意義。


20031月出版《又是人間走一回》,以宏觀的視野,探討生命的起承轉合,分享生命的目的、生命從何而來、包含哪些層面、生與死的疑惑以及生命每個階段的重要課題。本書受到讀者廣大迴響,極為暢銷。


教授除著書分享得外,自1999年起並開辦「禪修與健康」班,課中除教授氣功的認識與實際操練及如何淨化心靈外,並分享對生命的體悟,每每造成爆滿,足見 陳 教授的魅力及課程的有效性。


教授課餘並接受各醫院、大學、醫學院及公司機構的演講邀請,例如《漢聲雜誌》即邀請他每月一次為社會菁英分享「生命信息」的觀點,使更多人都能在現今的環境中,具備安身立命的根本。


 


圓 覺


修 行 成 道


http://www.obf.org.tw


圓覺文教基金會 中華圓智學會


TEL02-23893366 FAX02-23619265


會址:10046   北市襄陽路6號2樓


service.oah@msa.hinet.net

fer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穴檢儀(Electrodermal Screening Test, EDST)生物能量儀是根據傳統中國醫學陰陽五行氣血經絡的基本理論,配合德國傅爾電針的基本概念來測量全身的能量變化,藉著以探穴方法測量手部及腳部四十條經絡穴道,利用圖表數據將所測得的經絡氣血及各臟器的功能能量表現出來;一般現代的醫學檢查都是在疾病已經發生或腫瘤已經產生才能確定診斷,然而穴檢儀卻可以在您身體功能開始失調而未有現代醫學檢驗出現異常時,就可以查出是那一種臟器經絡功能失衡或者病變是否已緩慢形成;穴檢儀除了可作一般檢測外,同時也可以作藥物定性及定量的測量,可以測量出您的身體需要何種維他命、藥物或健康食品,而且可以定量出每天需要量是多少?讓您可以知道如何正確的吃保健食品。穴檢儀可以測量身體目前的狀況、疾病或病原體微弱的訊號,同時可以測身體對何種東西過敏或遭受到何種汙染或毒害。穴檢儀可以做為正統醫學治療方法藥物的檢驗,同時也可以進行另類治療如花精療法、芳香療法、整脊療法的輔助工具


 


fers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